無人機培訓行業的泡沫要破了?
無人機培訓行業的泡沫要破了?——從“證書工廠”到“產業賦能者”的價值回歸
原創
低空經濟洞察分析
低空經濟合作會客廳
2025年07月03日 07:25
湖南
3人
3045家無人機培訓機構扎堆,飛手卻拿著執照愁飯碗——低空經濟的“證書泡沫”,該戳破了。CAAC培訓行業產能過剩據中國民航局官網數據,截至2025年7月1日,登記備案的無人機培訓機構達到3045家,相較于2024年年底的約1377家,增長了120%。距離4月過去僅2個多月時間,增加了668家。如果按照我國2844個縣級行政區數量計算,意味著CAAC培訓機構的數量已經達到了每個縣超過1家培訓機構。圖:培訓機構分布統計(截止日期為2025年6月底)沒有對比可能沒感覺,以駕考為例:2024年底我國駕校是1.2萬家,每年平均新領駕駛證的人數約1600萬,也即每家駕校平均每年產1333本駕照。假設每年新增CAAC執照人數為20萬,以目前CAAC培訓機構數量計算,每家培訓機構每年僅能分得65本CAAC執照。實際上,2024年,全國新增CAAC執照僅8.7萬本,培訓機構年培訓能力超50萬人次,供需比接近1:6。按照2025年現有的3045家培訓機構,保守估計產能應該超過100萬,100萬飛人缺口一年就填滿了。持續走低的培訓價格CAAC無人機駕駛員培訓費用持續走低,2024年初每本執照培訓報價還在9000-10000以上(不同項目費用不同,如下表所示)圖:某公司2024年年初無人機駕駛員培訓報價到2024年年底還能報價8000+,目前已經在5-6000左右徘徊了。根據中國政府采購網整理,消防救援局某地采購多旋翼無人機操控員(教員)培訓服務,每人的包干價為4400元。培訓價格的一路走低,是供求關系失衡造成的,即:培訓機構的產能與飛手崗位的實際需求存在巨大落差。無人機執照培訓的主要需求在于傳統應用場景下人員技能的疊加,如電力巡檢,是在原來巡檢人員的基礎上考CAAC執照;再如應急救援,是原來從事應急救援崗位人員的飛手技能培訓。但大量的培訓機構面向職場新人,培養了大量的新飛手但找不到工作,因為這些飛手除了操作無人機以外,不具備解決特定應用場景任何問題的基本能力。這一點通過飛手招聘的價格體現出來,山東學員小張剛拿到CAAC執照就陷入焦慮:“花1萬多考的證,現在只能找到月薪3-4000元的巡檢崗,和宣傳里的‘月入過萬’差距太大了。”這不是個例。多元化發展之路在產能過剩的當下,大量年輕的培訓機構要么慘遭淘汰,要么尋求多元化發展。一是縱向的應用場景延伸,如某地培訓機構將培訓與農業植保、建筑吊裝、應急救援等業務深度融合,形成“教學-實訓-就業”閉環。學員在考取執照后,可參與真實項目積累經驗,如為當地稻蝦基地飛播稻谷、為竹林合作社吊裝楠竹。這種模式使學員就業率提升至85%,機構年營收增長超30%。這種模式需要根據應用場景搭建實戰化課程體系、市場拓展、客戶服務體系的能力。二是橫向市場多元化延伸,幫助傳統機構轉型。比如政府政務、事業單位、企業的專項培訓,形成團體客戶+散客的多元化市場格局。就像上述消防救援局某地區總隊的案例,該業務中標總額88萬、培訓人員200人,雖然單價低,但單位獲客成本低。市場多元化需具備2G\2B拓展的業務資質、經驗與資源。當然,不論哪種多元化路徑,作為培訓機構的立身之本還是培訓的質量。從“證書工廠”到“產業賦能者”從“證書工廠”到“產業賦能者”的轉型,藏在CAAC培訓費用持續走低的趨勢里——這不是行業衰退的信號,而是成熟的必然。正如當年駕照培訓從最初的6000余元逐步降至如今的2850元,價格回歸的背后,是行業從“野蠻生長”向“精耕細作”的蛻變:褪去虛高的溢價,留下真正的價值。說到底,無人機培訓的核心戰場早已不是“誰能發更多證書”,而是“誰能讓學員真正站穩腳跟”。唯有跳出“證書導向”的窠臼,轉向“就業導向”,把實打實的就業效果作為衡量培訓質量的標尺,培訓機構才能在白熱化的競爭中行穩致遠。畢竟,低空經濟真正需要的從來不是“持證者”,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“賦能者”。



發布評論
暫無評論
查看更多評論
沒有更多了